不能免俗的,要來討論一下今年開春以來最夯的一部電影【華爾街之狼】。
如果要說這部片到底好不好看,其實評價不一,我的同事看回來直嚷嚷說這是部充斥著髒話、嗑藥與性愛的A片,從頭到尾除了交雜許多赤裸男女朣體互相衝撞的畫面之外,打手槍、吹喇叭、召妓、集體性愛趴、SM也都相繼出籠,看了這部片之後,第一個浮出的念頭是,真實史崔頓證券公司以及喬登貝爾福,是不是真的有那麼誇張?
如果要說這部片到底好不好看,其實評價不一,我的同事看回來直嚷嚷說這是部充斥著髒話、嗑藥與性愛的A片,從頭到尾除了交雜許多赤裸男女朣體互相衝撞的畫面之外,打手槍、吹喇叭、召妓、集體性愛趴、SM也都相繼出籠,看了這部片之後,第一個浮出的念頭是,真實史崔頓證券公司以及喬登貝爾福,是不是真的有那麼誇張?
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部平凡人變有錢後的荒腔走板故事,但我想這部片要傳達的一定不會只有髒話、嗑藥與性愛那麼簡單,畢竟這是由名導馬丁史柯西斯與李奧納多合作的電影。不可否認,這絕對是一部商業片,而且是結合所有賣座元素的商業片,但這部片除了有大導與大明星的加持外,但華爾街之狼反映的是我們最真實卻荒誕的人生,用最放大誇張且戲謔的方式呈現。
簡單來說,劇中的喬登貝爾福為了致富,讓自己投身於巨大壓力的證券業,而這樣高額的金錢交易,讓他與史崔頓證券的員工必須以大量的嗑藥、性愛來維持身體與心理狀態的恐怖平衡,然而,這真的是他們所想要的嗎?一開始或許是,但最後卻似乎成為不得不,當一切刺激變為習以為常,越來越重的需求讓自己完全迷失方向,只是一昧迷失在金錢與情色的漩渦中,忘記了當初的目標或方向。
圖片來源: Google大神(如有侵權請告知)
劇中的喬登貝爾福可以概分為三個階段。
一開始的喬登貝爾福其實不嗑藥、也沒性愛成癮,他只是單純想賺錢,而且也沒有泯滅良知,也還秉持著賺錢又能幫助別人的想法,而這樣的喬登貝爾福在與第一任老婆離婚後畫下句點;
第二段的喬登貝爾福是從與第二任老婆結婚開始到海上風暴覺醒,這是紀錄他從最荒唐的巔峰到逐漸自我驚覺的階段;第三段的喬登貝爾福面臨了人性最深刻的考驗,原本以為醒覺的人生,就在以為還來得及的時候,卻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承擔過去所犯下的錯,深愛的妻子訴請離婚、被迫放棄一手創立的公司、甚至最後為了自保而必須出賣過去所有的同事與好友,這一幕幕都與過去交雜的片段(如極度歡樂、如片中胖子差點窒息李奧拼命救他、如李奧在公司講述單親媽媽那段故事,如李奧原本要離開但最後卻說不能背棄自己那幕形成強烈的諷刺與對比),而這一切就在以為來得及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早已經來不及,甚至於最後將自己弄得離婚、入獄收場。
第二段的喬登貝爾福是從與第二任老婆結婚開始到海上風暴覺醒,這是紀錄他從最荒唐的巔峰到逐漸自我驚覺的階段;第三段的喬登貝爾福面臨了人性最深刻的考驗,原本以為醒覺的人生,就在以為還來得及的時候,卻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承擔過去所犯下的錯,深愛的妻子訴請離婚、被迫放棄一手創立的公司、甚至最後為了自保而必須出賣過去所有的同事與好友,這一幕幕都與過去交雜的片段(如極度歡樂、如片中胖子差點窒息李奧拼命救他、如李奧在公司講述單親媽媽那段故事,如李奧原本要離開但最後卻說不能背棄自己那幕形成強烈的諷刺與對比),而這一切就在以為來得及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早已經來不及,甚至於最後將自己弄得離婚、入獄收場。
圖片來源: Google大神(如有侵權請告知)
這樣的劇情反映到真實生活裡,許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日以繼夜投身於工作中,最後卻因為工作搞得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甚至失去家庭,甚至也因為工作壓力搞得失眠、吞安眠藥等等,而其中不乏幾段李奧納多不停地對著他的夥伴和員工們大聲喊話、一場場媲美作秀表演般的催眠演說,難道不也是現實生活裡許多人不斷催眠自己、催眠別人的象徵?
而這樣的劇情諷刺藉由層層堆疊直到劇情快結束時,李奧因為老婆要求離婚憤而帶著女兒衝出家們、差點釀成車禍的這一幕,其實反映出最真實的高峰。
而這樣的劇情諷刺藉由層層堆疊直到劇情快結束時,李奧因為老婆要求離婚憤而帶著女兒衝出家們、差點釀成車禍的這一幕,其實反映出最真實的高峰。
圖片來源: Google大神(如有侵權請告知)
即使這部片從頭到尾顯得荒誕不羈,但其實所欲傳達的意念卻寫實的令人吃驚。當然,這部片的成功也要歸功於李奧納多演技好得沒話說,其中有一場李奧納多因為嗑藥過頭導致官能失常、只能在地上抽搐爬行的戲讓觀眾笑聲達到最高點,但這一幕其實勾勒出極度的諷刺意味,將一位原本應該站在雲端、意氣風發的人處理得如此不堪,從人的狀態完全的貶低到宛如爬行動物或低能人士,徹底諷刺許多為了追逐金錢世界而徹底迷失的人。
圖片來源: Google大神(如有侵權請告知)
這是一部商業片、是一部喜劇片、更是一部反映現實的片子,因為故事本是取材於真實的人生。至於喬登貝爾福能夠東山再起,除了因為他本身應該就是夠聰明,當然還有歸因於電影中他因為海上遇難提早醒悟這一段,我想電影中不免還是存有及早回頭、一切還有可能的教育意味,但馬丁史柯西斯當然還是不會就讓故事的結局就那麼八股的結束,重生,還是必須付出代價,當面臨到最後抉擇時,喬登貝爾福還是選擇犧牲他人,我想這或許是馬丁史柯西斯對於人性所玩的一個最大諷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